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史贤龙
领域: 企业战略  市场营销  运营管理  企业文化  品牌管理 
地点: 上海 徐汇
签名: 创造价值,驱动增长——价值型公司***引擎www.chief-wisdom.com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1905
  • 博客访问:4665252

专家文章

什么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2010-10-13

 

        拙文《中国企业战略大补课》一文发表后,“战略走下神坛”论题坛主刘春雄老师留下如下意见:
        同意楼主的观点,因为这就是传统的战略观点,或是经典的战略观点。对于源自西方的观点,我们还没有能力全面批判。
        但楼主据此否决的观点,却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。
        楼主说得好:“将战略规划等同于制定目标及目标分解,而根本没有建立资源匹配、战略纪律等保障机制,将目标不能达成错误地解读为高层战略没有得到基层的有效执行。”那么,怎么理解资源配置?资金、技术、管理能力无疑是资源,然而,那些独特的战术能力难道不是资源吗?一些白手起家的创业企业,或者根本就没有看得见的、能够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源,但是,他们照样能成功,他们照样可以有战略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说只有看得见的资源才能做战略,确实,很多中国企业不该有战略。不是有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没有战略吗?如果有资源配置才有战略的话,那么,有些企业没有战略岂不应该?
       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?是他们具备干什么事情的能力。这种能力通常体为战术。红军没有枪没有炮,但他们具备打游击战的能力,不是照样有自己的战略吗?
        在正式阐述我们观点之前,我要对刘老师上面意见中的逻辑问题说几句:
        首先,本人文章里没有任何话包括刘老师引用的话,可以推导出我们认为白手起家不需要战略,或者做战略必须具备充分的资产。
        其次,企业家可以从零资产甚至负资产起步,但是在企业需要具备企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独特能力,这种能力当然不是只有物质或有形资产,个人思维、个人勤奋、家族支持、社会关系等都可以变为资源。企业家可以从零起步,但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创造出资产。
        第三,以红军这个事例来说,红军没有兵力、武器上的优势,但并不是没有战斗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综上所述,刘老师以武器匮乏偷换战斗能力,以创业者初始资产为零偷换没有创业资源,以此讨论企业是否需要战略,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思路。
        但是,刘老师还是提出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:
        一是,资源与战略的关系:是否没有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资产,就不能做战略?白手起家的创业型企业难道不是战略的成功吗?
        二是,什么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?独特的战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。
        刘老师对于很多人批评中国企业没有战略表示反对,认为中国企业家“具备干什么的能力”比有战略更重要。
        但是问题是,如果一个企业家知道自己“应该干”什么-----而不能用“干什么事情的能力”这种只讲做(原始动力)而不强调正确地做的说法,这不就是战略吗?
        我们反复强调战略不是必须有专业论文、有漂亮的PPT等,而是申明战略是一种决策,一种取舍,一种确定之后的坚持,这种坚持中包括投入企业所有可能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价值(最后体现为资产)。
        举一个案例来说明:中国糖果企业如何做大?
        中国糖果企业没有阿尔卑斯、德芙、乐天等跨国品牌的创新性产品、质量优势、品牌传播投入,甚至无法超越大白兔这样本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,但是仍然出现销量突破10亿元的本土品牌,为什么?这家企业靠什么?
        靠的是做跨国品牌、大白兔都没有、不愿或不屑去做的事情:
        渠道下沉----避开一、二级城市市场,厂家派业务直销(或者与当地经销商协同销售);
        人海战术---在其他企业设立省级办事处的时候,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立办事处,而且办事处的职能不是市场管理,而是承担销售职能(办事处经理还要承担货款回收的责任)。
        最初一个省一般设2-3个办事处,这样就比省级办事处体制的企业多了一倍的人员投入。
        没有经销商做就自己做,有经销商做自己也要做-----这种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、江山要靠自己打的精神里,难道没有体现这家企业的战略吗?我们能用什么标准来区分这种“做法”是战术还是战略?
        这是中国很多企业的“白手起家”故事:说这些是只是独特战术能力,就埋没了这些创业家的中国式“杀手般”的战略直觉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这家企业是金丝猴,这种做法来自于金丝猴创始人,赵启三。
        故事还没有结束。
        到2003年左右,创业8年的金丝猴已经做到了约4亿的规模,赵启三董事长再次提出金丝猴的新“做法”:裂变办事处,即任何一个办事处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拆分。
        金丝猴办事处从约50个经过3年的有序拆分,至2005年裂变为104个,2006年裂变为约120个,支持了2006年金丝猴销量突破10亿元大关。
        渠道下沉、办事处直营、裂变办事处,金丝猴在渠道上的创新直接驱动了企业销量的可持续增长,这些“做法”应该是战略还是战术?
        正如我们所说的,没有战略与战术的区分。真战略是决定销量的核心因素。
        那些没有走金丝猴道路,忙于开发“新产品或者开创新品类”的企业,其产品或者昙花一现,或者无法突破规模,为什么?因为,中国糖果市场的竞争关键因素是渠道,而不是产品。
        金丝猴也有庞大的产品线,每年投放大量的“新”产品,但这些新产品本质上都是模仿性的跟随产品,质量不是最好,但这又如何?
        抓住了战略关键点,就会驱动增长。
        问题在这里:金丝猴是如何保证这些战略实现?这种渠道战略需要强大执行力的保证。如何打造执行力?
        在创业时代的办事处直营,做过直销业代的人都知道,那就是业务员背着产品一家一家夫妻老婆店地去推销。这种事情任何一个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人都不会干,文绉绉的大学生想干也干不了,赵启三用的都是一帮沈丘村的老少爷们----只有一个村子里知根知底的人,总部才敢把几十万的货发过去赊销。
        到2003年左右的时候,金丝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,已经不是过去的游击队,而是一部分进入城市进行现代终端的攻坚了,过去的游击子弟难以胜任新的要求,怎么办呢?
        金丝猴二代掌门赵东旺提出要移植跨国品牌经验,具体做法就是大规模招聘阿尔卑斯、卡夫乃至舒蕾等终端运作领先企业的职业经理人,招聘不能由原有人员操作,就引入咨询公司协助人员招聘、培训及辅导。
       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到,成功企业正是选择了正确的“一以贯之的战略”举措:在创业阶段战略是渠道下沉,战略性资源是“可靠且能吃苦的家乡子弟兵”;到了城市攻坚阶段,需要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终端操作能力,战略性资源就是赵东旺所谓的“根红苗正”(从知名品牌企业了招聘的人才)的职业经理人。
        顺便说一下,赵东旺的根红苗正标准排除了可口可乐、康师傅等企业的经理人----就这种决策难道不也是战略的表现吗?
       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并回答刘老师的问题:
        企业战略是包含“逻辑因果关系”的一系列“做法”(一以贯之的战略)。
        首先不在表现形式(正式文件或某种共识),也不在过程(按某种流程分析或是直觉判断),而是是否正确----必须符合创造竞争优势并“直接”驱动销量。
错误战略将导致企业增长受阻、下滑甚至破产。
        战略没有分管理层级的战略与战术之分,而是要求一种“优先性选择”的资源配置决策,如金丝猴案例里所述的“人型”选择。
       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,就是指那些为实现战略目标保驾护航的优先性选择。硬资产---资产负债表里的项目恰恰大多不是战略性资源,而“软资源”----经理人团队、领导人、社会关系(人脉、口碑)等,是战略性资源。
        企业战略的目的就是整合战略性资源,创造价值,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项目(包括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)。
        创业家都是有激情的,但是并非有激情都能成功,成功的是那些走在正确的战略道路上的激情创业家。
        所谓的独特战术举措,正如我们在金丝猴案例中看到的,战略本身包含这一系列的做法-----如果一定要称呼这些做法是战术,估计最后你会加上一个定语“战略性战术”或曰战术价值的升华?
        当企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恶劣,容忍企业犯错的空间变小,企业资源有限,选择的机会成本变大----企业还能在没有战略审视的情况下随意决策吗?
        我们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企业的“安危之主”(CEO/BOSS),不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的决策都是“存亡之道”的选择,需要科学、胆略、正确地去决策,我们的企业真的会生而不知未来,死而不知为何!
        因为,你的对手会用战略掠夺你的份额,直到逼你出售或出局。

 

博纳睿成        史贤龙 

推荐
创造价值,驱动增长——价值型公司***引擎www.chief-wisdom.com
类别:企业战略 |   浏览数(7391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